致力于月餅餡料和魚糕制品的生產與銷售

荊州市農副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

0716-8330286

荊州魚糕有哪些傳奇的故事?它的來歷是什么?

作者:admin 發布日期: 2019-06-28 二維碼分享

    荊州傳統名菜,又名“荊州花糕”。源于戰國。相傳戰國時楚都紀南城內有一家專門烹制鮮魚的酒店,一年夏天,店主購進許多鮮魚,客人少,剩魚多,眼看魚肉將腐,店主急中生智,做成魚糕。食客嘗后覺得鮮嫩可口,回味無窮,皆交口稱贊。從此這家酒店便以經營魚糕聞名。此糕經后人不斷改進,在用料和制作上,取肥大鮮魚去刺、漂洗,加以適量的豬板油或肥肉,剁成肉泥,再加蛋清、生粉及生姜等調料,拌勻后入籠蒸熟,即可食用。若配上肉丸、豬肚、豬腰、木耳、黃花裝碗更佳。魚糕現為荊州一帶筵席上的頭道菜,民諺謂之:無糕不成席。

荊州魚糕生產

魚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肴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經過荊州時,因路途勞累,娥皇染疾喉嚨腫痛,唯欲吃魚而厭其刺,于是善良的女英結合當地一漁民的指導,融入自己的廚藝,用魚、肉、蓮子粉等蒸成魚糕,娥皇吃后,病情迅速好轉,舜帝


聞之,對魚糕大加贊賞。魚糕因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后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后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制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zui后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花糕”、 “雜燴丸子”,至今都是荊州一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由此可見,荊州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經過幾千年的積淀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據有關報道“荊州魚糕等上榜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荊沙魚糕俗稱“雜燴”,簡稱“頭子”,是湖北傳統菜肴。傳說舜帝南巡,其湘妃喜食魚而厭其刺,聰明的廚師便制作了“吃魚不見魚”的糕,故魚糕又名“湘妃糕”。 “頭子”的來歷,據史料記載,始為官名。至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此菜作為當時舉行的“頭魚宴”的名菜之一。

荊州魚糕生產

南宋末年,荊州各縣廣為流傳,權貴宴請賓客,都把魚糕作為宴席主菜。至清朝時期,凡達官貴人和有錢者婚喪嫁娶、喜慶宴會,都須烹制魚糕以宴賓客?,F在,荊州的周邊縣市,人們宴請已形成“無糕不成席”的局面。魚糕晶瑩潔白,軟嫩鮮香,有韌性,對折不斷?,F在魚糕在繼承傳統烹調方法的基礎上,經過廚師不斷研究改進,已制作出風味各異的魚糕菜肴。

免费播放婬乱婬视频国产